精选章节

重生只为上大分 尘埃慕雪 11540 字 2025-03-13 21:47:11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更新时间:2025-03-13 21:47:11

上一世我救下南行办公的梁王,他与我成婚,许诺等他高中迎我上京。

等来的却是抄我家的官兵,谢家数百口的性命成为他的功绩。

世代积攒的财富成为他九子夺嫡胜利的保障。

想要复仇,却亲眼看他走向那万人之上的位置。

最终死在他登基的第一年。

再醒来,我看见浑身染血躺在我的马车里的梁王。

这一次我要亲手把他送上那个位置。

1

仲春繁花争艳,从道观回来的小路,片片殷红,将落在地上的樱花染的更艳了。

梁王阮璟白就躺在上一世那个地方,我有想过用头上的银钗插入他的心脏。

但人死债消,反而让我有些憋屈。

让车夫将人抬上马车,将这个地方的血渍处理了。

马车到谢宅,让人将梁王抬了进去,让小厮把他满血的衣裳换去。

安排府里的大夫盯着,这一世,他是否还会失忆?

这对我以后走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

2

士农工商,谢家从有族谱起就是商户,到了我太爷爷那一代,更是做起了朝廷打压最严重的海商。

但只有做这个的才知道,海商是商户所有行当中最赚钱的。

远在重洋的好些国家都是皇家贵族资助航海行商,发现新大陆,赚的盆满钵满,他们喜欢在别的国家建什么殖民地。

他们的船和火炮先进的很,谢家的海船上,最初也是用的他们的技术。

不过,大越国的工匠在重奖之下,改革创新上的能力不可谓不强。

自从技术改革后,谢家的商队从没怕过水匪海盗。

谢氏的孩子不管男女,八岁时就会被大人带着了解家里的生意,从中找出最有商业才华的几人,来管理整个谢家。

就算有分了家的,若家里出了经商的天才,也会再送回本家。

谢家是有祖训的,便是不可从政,朝代更替不过数百年,大族若起千年不腐。

上辈子也是糊涂,看了些穷酸书生写的情爱本子,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偌大的谢家,因为我到了那等地步,我想定是泉下的祖先实在看不过眼,又将我踢了上来,好弥补过错。

3

点燃三支香合于额头拜首,将香插入香炉,在蒲团上磕上三个头。

是每次开组会发起人必做的事情不繁琐,但是必须得做。

那是告诉祖宗谢家未来的方向。

开了祠堂上了香,族里的族老和族长,大部分都在这了。

除了三哥谢承轩这一代最有经商之才的便是我,谢家大房的幺女,谢承锦。

三哥觉得读书比经商有意思多了,可惜我们家是商户,不然必有一番作为。

等我18岁之后招个赘婿,族长之位定会落在我身上,所以这一次族会,族里人都很重视。

[我救了梁王,现在他正在我们府里。]

趁着一群人在那发呆,说了接下来的安排。

[我要嫁给他,同时要带谢府四成的人和产业上京。]

各位族老听到我说的这些,议事厅瞬间炸了起来。

[承锦,不要意气用事,男人只会阻挡你赚钱的速度。]

[谢家有祖训,不参与朝堂之事,更别说皇位之争。]

[丫头,这个决定违背祖宗啊!]

[……]

我承认这个提议,与现在发展稳定的谢家来说是有些激进了。

各位族老就算意见不赞同,但言语上也不曾带有情绪,大家都是为族里着想。

想到上一世因为自己的糊涂,害了大家死于非命,心中便产生无尽的懊悔。

[各位族老,谢家做了近百年的海商,外面的世界发展的有多快,不用我说。现在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外迁,要么强国。]

[祖宗之地,不可变啊!]

虽说这近百年来谢家南下行商收了不少无人之岛,但族地一直在珠城不曾改变。

因此,相对于搭上皇族,离开祖地反而让他们更不能接受。

[各位族老,异国殖民发展的如此之猛烈,我们谢家不变革,祖宗之基业迟早毁于一旦。]

我将接下来每一步的计划装订成册,发给各位族老传阅。

大家都看完后,我将这两天所有的计划以及谢家的未来置于火盆内,所有人都盯着,直到全成灰烬。

至此,再也没任何人提出异议。

多年后在此间议事厅的所有人,想起当时依旧会觉得不可思议。

4

已经确定阮璟白失忆了。

府上安排人开始放出消息,谢家大小姐救了个书生。

消息一放出去,访视之间的传闻就开始鹊起。

[谢家是个积善之家,大小姐更是个心善的。]

[听说那书生学问相当好,若谢家姑娘嫁他为妻,谢家岂不是要改换门庭?]

[谢家富贵,谢大小姐又是个有才干的,这书生是掉进了金窝窝了哟!]

[我也好想被谢小姐捡了去。]

[听闻那书生俊美,你可撒泡尿照照吧。]

[……]

当然,刺耳的话也有不少,但是谢家将舆论控制的极好。

将要北上的人员也开始做准备。

让府上的人记录:

1、早上出房门左脚先踏出门者;

2、中午吃饭时第一筷子先夹肉食者;

3、每天学习进步超过一个时辰者;

4、家中美妾不超于两人者;

5、在祖先前求签,得上签者。(我本也不信,这玄之又玄之事,可是我今已重生,怎能不信?)

若是五条都占了,那是北上最佳人选,实在没有占了四条,也是挺好的,以此类推,从中选出族中四成人。

这些人分三批上京。

5

一批人带着西方人上京献宝,有沿海和西方的特色宝物,最重要的是放大镜和显微镜以及远行航船建造图。

他们坐船去往苏城,大越王朝明宣帝第六次南下,他们会安排一场偶遇。

在明宣帝到苏城前一周,他们进行宝物展览,只需两文就可看见西方宝物,后面更是有人将门票炒到近百两。

明宣帝巡游至苏城当天,此地的府官军士衙役就将展览周围的人清空。

明宣帝年近60,虽穿着常服,但前些年在外征战的杀伐之气犹在,挺拔如松,刚毅如剑。

人还没走近就已跪了一片人。

[免礼。]

大多数人都未曾见过天颜,别说抬头偷看一眼,连大气都不敢有喘。

有些慌的很,若是没有周围的人扶一下,怕是要躺倒在地。

[梁首府,还不介绍一下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明宣帝面上带笑,却给人不怒自威之感。

梁首府朝着谢承砚抬抬眼,他便带着西方人恭敬的走上前,将那叽里咕噜的西方语言翻译过来。

[陛下,这是放大镜]

[这东西很早就有了,不甚稀奇。]

[陛下,这叫望远镜,又被称为千里眼]

[这小东西能看千里。]

明宣帝嘴上说着不信,手已将望远镜拿起。

[好东西,能看着刚从园林走出来的姑娘。]

[陛下,这是显微镜,能看到我们人眼看不到的东西。]

西方人将载玻片安装好,给明宣帝看了湖水和凉白开。

[殿下,有的时候我们腹痛,是因为我们喝了生水,生水里面就有很多寄生虫和我们看不见的细菌。]

[水烧开后,可以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食物腐坏也是因为上面有细菌或真菌,误食也会导致人生病。]

明宣帝虽对医理不甚理解,但久经沙场,看不少兵士将领受伤,也是懂得一些。

作为马背上的帝王,他更是理解这些东西,在战场之上,有什么样的奇用。

[好!好!好!当赏!你有什么想要的?]

问赏倒是有学问,要多要少得自己掂量。

谢承砚跪下语气中还带着哭腔。

[小民,想求陛下两个恩典。]

明宣帝一边嘴角扯了一个让人不易察觉的笑,不带感情的发出一言。

[说。]

[小民同家里人负气,一走便是近三年,回来后听闻凌州大旱后又大涝,家人早已不知去往何地,恳请殿下帮小民找寻家人。]

[大孝,允了,这个恩典呢?]

[我看见多处灾民困苦,想帮朝廷赚钱。]

[噢!想求官?我朝俊才众多,你有何等本事?]

明宣帝像是来了兴趣,这似乎才是他想听到的。

是说历来献宝的人,哪有不求个经营,不求些一官半职的。

[小民的本家是珠城谢家。]

[哦?]

听见这句话,明宣帝似是又坐正了些。

有一句古话说的好,铁打的谢家,流水的王朝。

历代王朝谁不盯上这块香饽饽,但是谢家有祖训,从不从政,大家便也挑不出他的错来。

面子上的事还是要做的,总不可欲,加之罪。

他可听说谢家一年的营收抵上好几个国库。

一顿饱和顿顿饱的道理,明宣帝也是懂的。

[听闻你们谢家不从政。]

明宣帝当政近三十载,不缺为帝王的疑心。

[陛下的确如此,小民家中遭如此变故,无人可依,且听闻陛下贤明,跟着陛下做事定不会错。]

[你想做什么官?]

算是明宣帝已经答应一半了,谢承砚赶快顺杆爬。

[卑职也不知为朝廷赚钱是个什么官职,陛下,要不姑且让我做个掌柜。]

掌柜在市井商户中并不算什么大的人物,但是放在一个朝廷,那可不是一品大员嘛。

但这样回复也是妙的,说明了谢家真的从不涉于朝事官员。

[嗯,那就来内务府做个主事,从八品。]

[谢主隆恩!]

[小德子,从我私库取三千两,需要什么人,你自己去找,我倒是要看看谢家人有什么本事?]

[卑臣领旨。]

谢承砚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推敲了将近一周的。

需要为商人的精明却不可太市侩;对圣人恭敬,但又不可太谄媚;将谢家门风和为民为君大义之间做好平衡。

可以说三条路当中,谢承砚这条路走的最为艰难。

这事儿也就他最适合做。

他娘外嫁后便去了凌州,他爹也算是当地不小的一个商户,但是在谢承砚八岁时发现了,他的数算和经商之才后,直接把他送到了珠城。

[咱家这点小生意根本就用不上你这种惊世之才费心。]

主家收有才干的孩子经过考核后,是会给父母一万两安心费的。

也不是说这是买孩子的钱,就算孩子之后没有在主家做事,这钱也是要给的。

他爹从把他送来谢家开始,那嘴角就没下来过,像是个价格谈拢了的拐子。

刚开始大家就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怪心疼他,来大家发现他跟他爹一样是个没心肠的。

相处久了之后,我们小一辈的都发现他是个惯会装乖,全府上下就没有不喜欢的。

有时候后他说两句话比别人多使2两打赏银子还有用。

当然,我们也想不到他能完成的如此之好。

虽说这官只有从八品,但让一个汉人进内务府是大越王朝开朝以来从未有的事。

谢家人永远都在给我惊喜。

6

第二批人。

谢羽泽和兄弟谢羽泉已经十日未洗漱了。

他们坐船,停在津府。

徒步走向冀州。

全程一个干扁的破包袱,一根木棍,就那落魄模样,全程没有任何难民打过他们的主意。

此次凌州大灾,灾民分两批,一批一北上一批南下。

他们两兄弟就是要跟上北上的那一批灾民。

到了冀州,听闻他们的知府大人已经急得嘴上长了一圈燎泡。

冀州再往上就是京城了,天子脚下如此之多的灾民涌入,他这脑袋怕是不想要了。

还好,此番天子南下没有个数月是回不来。

但上面的人不想惊动皇上,不愿拨款。

发动那些富豪乡绅捐款,但收效甚微。

冀州大小官员不知如何是好。

城内是不允许灾民进去的,一里外杂乱着一片窝棚房。

有的是破布,有些是茅草。

一家五口人挤着,甚至十来个人挤一间。

也有人直接躺在空地上双眼无神的望天。

周围设立了七个粥铺,一日两餐,寡淡的白汤,每碗的米都能数的清。

7

两人杵着棍想往前走,却被衙役拦下了。

弟弟谢雨泉将衙役中的头头,拉到一边。

[官爷,我这儿有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您一个人讲。]

他们早就做好调查,升官发财,青史留名是官场人的宿命。

谢雨泉看着衙役亮起来的眼睛,接着往下说。

[现在您快去和知府大人说,有人要捐钱赈灾。官爷,知道的人多了,你这功劳就被人分去了。]

衙役看了一眼衣着褴褛,面上脏污的谢家两兄弟。

谢羽泽的眼神和衙役对上拍了拍身上的包袱,不动声色的露银票的一角。

衙役是个的眼尖的,虽没看出银票的数额,但是那厚度他就知道是是他此生都挣不来的巨款。

[你们几个好生招待二位贵人,我去请大人。]

[大哥……]

剩下的几名衙役到嘴的话还没说出,他们大哥已跑不见了人影。

几名衙役将谢家两兄弟带到施粥旁坐。

嘴里喊着贵人,面上带的笑一点都不虚。

只是引的那边施粥的人家频频回头。

两兄弟在喝第二壶浊茶时,衙役头头带着知府过来了。

二人看见知府赶紧起身,跟着一众人恭敬施礼。

[大人,就是这二人要捐款赈灾。]

听到捐款二字,知府大人不顾他们身上的脏污,一把握上谢玉泽的双手。

小而有神的眼睛,全程没有离开过那个包袱。

[不知二位姓甚名,户籍何处?要捐款多少?]

[知府大人,我们谢家从凌州北上逃荒,家人同我们走散。]

[我二人想在此处安定,等家人寻来。]

[这里是四万两银票,大人帮忙画一片适合的土地,我们要这些灾民帮忙建房子,种田耕地料理农事,若是城里有适合的铺面,也可拿下。]

知府灵动的眼珠子转了几圈,笑容放的更灿烂了。

[以工代赈,两位公子大义啊!]

[城外五里有个庄子,特别合适。原主人是朝廷的二品大员,因为被查抄,所以很多房产地契被变卖。只是这名声不好,大家都不敢入手。]

[是他们有什么仇人会被寻仇吗?]

[不不不,天子脚下朗朗乾坤,怎会有这事,不过朝堂之事错综复杂,二位公子不是本地人,倒是没什么影响。]

两兄弟被知府带入城换了衣服,女人吃过饭后,下午便去庄子上瞧了瞧了。

庄子的位置极好,占地也大,这被查抄的官员怕是惹了民怒,庄子被人打砸的没有一块好地儿了。

两兄弟也不在意,直接全部拆掉重建。

过来当工的灾民包中晚食,一天还可得20文工钱。

若是愿意在庄子上当佃农,签约五年约以上,一家人可分一套小宅子,到期不续者,宅子会收回。

那些干活的灾民,给他们修了几排厢房,三人一间。

剩余的灾民谢家兄弟捐了一万两,知府将他们安顿的极好。

不出三日城门口的这片荒凉地又整洁了。

8

冀州周知府帮,谢家两兄弟重新办了户籍,落户冀州。

从此他们俩就脱了商籍,改为民籍。

[谢兄弟,你们这是帮我了一个大忙,以后有什么事情找我,我一定倾力而为。]

[周大人,就有个事儿想麻烦您。]

周大人可能也想不到这种客套话,这么快就能得到回答?

[我们想请一幅您的墨宝。]

《积善之家》,墨麾下这四个字,笔走龙蛇。

两兄弟请了不少人吹拉弹唱的将这四个字,请回了谢府。

多年后周大人在谢府再看到这四字牌匾,依旧觉得这是比他当年参加科举做的还正确的决定。

不足一月谢府大善的名声就打了出去。

那些灾民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庄子建得很快,不足一月便已完成。

日子逐渐稳定,大部分灾民也开始另求出路。

谢羽泽,谢羽泉小时候后在家庄子上的生活过几年。

他们知道那些佃农最开始也是有房有地的良民。

可能因为赋税太高,地主压迫,天气不佳农事不良,使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不足变卖家宅良田。

他们当时知道自己要北上的时候是极开心的。

和我畅谈了很久,跟我说谢家不该偏安一隅。

谢家的孩子个个都是饱读诗书。

这俩兄弟更是深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

当时大家一致决定这条路让他们走最为合适。

9

两月后,那四成的谢家人带着谢家近半数的家底到了冀州,与谢羽泽俩兄弟会合。

两兄弟带着几个话事人去了府衙,看能不能再买一些地。

衙役和这两兄弟也是熟人起来了衙役和这两兄弟也是熟人,起来了一人进去通报,能将他们引入偏厅。

走进府衙,听到一阵吵闹声。

[周大人,这事您得帮帮我们呀!]

[听说那王超的庄子你卖出去了?]

[……]

王超便是那个被抄了家的二品大员,之前是梁王党。

虽说梁王失踪一月,但一直未寻到尸首,其他几王也不敢有太大的动静。

便一同商议着,将王超作为磨刀石在,明宣帝南巡前把他办了。

本来还只是为了挖梁王的肉,案子到后面,八王们发现自己人也被牵扯了不少。

九子夺嫡的戏码中,没有多少人是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皇上让内务府将查抄的房产田铺地契尽快买卖变现。

若是没有这档子事,这些东西谁不眼红。

可如今怕,就怕在当今的这位陛下是在钓鱼。

虽说陛下已年过50,但是刚下战场没几年,如今正是龙精虎猛的时候。

发现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都在觊觎自己的位置,其后果大家是都不敢想的。

内务府个个都是人精,不想得罪人,便将任务压给了资产所在的府县。

周大人抬眼刚好看见从偏厅走来的谢家兄弟。

[大人,你们在忙啊,那就不打扰你们了,买地的事情,下次再说,我也不急。]

买地二字刚落地。

原本围着周大人的一群人,谢家两兄弟围绕而来。

[小兄弟,石县的桩子可以看一下,还有良田千亩。]

[小兄弟,津府的庄子离京城近。]

[要说近,还不如直接买京城的庄子。还有京城的铺面,人流大,一定挣钱。]

[……]

[大人们,我们没有那里的户籍,怕是买不了吧。]

[只要你们决定要买户籍,都是小事。]

那一天他们买了这些大人手上所有的良田,铺子,宅子,庄子。

原本是规划一年的时间,从冀州铺商业网通向京城。

这才刚过两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大家赶快给本家传消息。

我收到谢雨泽两兄弟的消息时,也同时接到了谢承砚在内务府站稳脚跟的消息。

10

而我这边就是等着阮璟白三月后的县试,府试,院试科举。

上一世,他虽然失了记忆,但是所学知识皆未忘记,一心想要科举。

可是他来路不明,科举是要查验身份清白的,才有人为他担保。

谢府花了很多钱和关系,给他做了生份。

他在收到小三元那天,向我提亲后娶我进门。

我当时还顾虑着他已是秀才而我一介商户,他不会止步于此,而我们终将云离之别。

后来他亲自纳彩纳吉,提着一双大雁来到谢府门前。

那时十里红妆,八抬大轿,我无疑是幸福的。

这偷来的短暂幸福,如绚丽的泡沫。

使我忘却了自己的姓氏,淡忘了身为谢家族长的使命。

而我未知的是泡沫破灭后的结局,实非我所能承受。

所以一切都已重来,但每每回忆,那血色的场景都让我喘不上气。

阮璟白没有变不管他是否失忆,他的野心都驱使着他往上爬,娶我是,科举也是,覆灭谢家更是。

他对我是否有爱呢?也许有,只不过没有他的野心重要。

这一世我倒是要助他攀登看看,这野心之上到底有什样的风景。

11

三月后县试府试院试,我皆为他送考。

连中小三元的消息刚下来,他就如上一世那般般,向我提亲。

坊间巷陌的皆传着佳话。

红衣喜盖再穿着这身心情格外的不同。

外面的锣声鞭炮庆祝着我的重生,这便是我的喜事。

这一世的婚宴请了不少当地官员,这是以前谢家不愿攀上的。

除了宅内的本家贵宾,外面还摆了流水席,自备碗筷谁来都能吃。

酒宴散去,宾主尽欢。

成婚后,我们另住在一个二进的小院。

带出来的丫鬟小厮除了脸婆婆都是谢府的家生子。

无事时就会随着下人一起去采买东西。

让他们多传一些我贤惠的美德。

买了一个猪头给他炖天麻猪脑汤,最好能在乡试时一举夺魁。

他说我幼稚,却也笑着喝下了。

[夫君各路诸神娘娘庙,我都替你拜过了,能否高中接下来就靠你自己了]

这一年我捐出去的香油钱,不知可养活多少寺庙。

赚得不少老和尚贺我一句,夫人心善,心诚必得其果。

日子缓缓的过着,转头来年秋闱。

我亲手准备着干粮果脯,厚衣雨布。

上一世秋闱的题,那时我还一直收藏着,觉得那是他爱我,努力向上的证据。

我也时常看着那题目,觉得我若是男子定也能出个好成绩。

秋闱前,我便将它夹在往年考试的试题中。

那些题,他让人加印了无数遍。

从贡院出来看着他神采奕奕的眼神,我便知道这一世比上一世还稳。

12

到了九月中旬,我们二人皆未派人去看榜。

谢府主院派人来问我们也都说,等着。

辰时刚过,便看着知州亲自过来送喜。

他笑得比我们还要开心。

知州已经四十有九,明年就要调任。

奈何政绩平平,若是想要平调个好点的地方,得花不少银子。

如今他就任下出了个四元学子,若等到明年高中,也是他在任期不小的政绩。

说不定可以往上升一升。

[顾夫人,恭喜恭喜恭喜。]

[知州大人,同喜同喜。]

过来送喜的衙役,我一人给了二两金喜钱。

知州大人,我递了一个红封。

[大人明年调任知下来后再打开,不然好事会变成坏事。]

13

在鹿鸣宴上,大家起着哄,让我们的解元赋诗一首。

这诗不可太好,不然抢了各位举人的风头,不可太差,不然引人嘲笑。

在朝堂上同一届考生的同学情可能比,亲戚近邻要有用的多。

杯酒饮下行留七步。

[金秋盏下鹿声明,风来瑞雪落玉庭。

花开泼墨三千卷,琼林打马踏歌行。]

14

鹿鸣宴七日后处理好家中各种亲戚人情,就同他一起进京赶考。

我比他还期待着高中,最好直达殿试,在金銮殿上玩着父子相认的戏码。

行船北上,只带了一个丫鬟,一个小厮和脸婆婆。

在津府与谢雨泽兄弟汇合。

实地考察了谢家产业在北方的发展。

这两年他们又前前后后购进了不少房屋地产。

在去年他就和在内务府就职的谢承砚搭上了。

谢承砚将明宣帝拨的三千两做了制糖生意。

不是那些普通的白糖,红糖。

各色果糖,奶糖,翻糖匠人做出来的侍女人偶,更是卖出天价。

在去年使臣宴上,高达近两米的仙女飞天翻糖,为大越王朝赚足了面子。

他们还在京城建了一个糖文化馆。

进馆需要门票,而门票也是用糖和糯米纸制作的。

里面小到一粒白糖,红糖的种植,古法制作工序。

大到等比例的动物,人物糖像。

馆园的中间是一个等比例缩小的三进院的糖屋。

假山池水,青瓦绿树无不逼真。

文化馆只是个二进的小宅子,那些使臣硬是逛了一天,还不舍得走。

15

这条产业从种甘蔗,甜菜到熬糖,成品制作费时费人费力。

谢承砚向皇上提议,若交给下面官员处理,层层克扣到陛下手上,不知还剩几何。

不如公开拍卖经营权,每年交四分利于内务府。

到皇上批准他就开始向下到皇上批准,他就开始向外发出邀请函。

地址就定在糖文化馆,应邀入馆的人每人要交十两金的门票费。

邀请函共发出了100份,囊括了大多数门阀世家,豪商大族。

最终到场的还不足一半。

这些人中,还有不少过来观望或看笑话。

[糖还能做出什么花来?]

[这东西富人不想吃,穷人吃不起。]

[农民有根,甘蔗有口锅,自己就能熬。]

[哈哈哈……]

几个相识的世家,在文化馆门口碰见攀谈起来。

几人交了门票费后走进馆内,笑声戛然而止。

各种形状的糖罩在琉璃器具里,阳光流转出光影绰绰。

那些花鸟鱼虫像是动了起来。

还有糖做的纸笔。

貌美的侍女带着各位老爷,在糖上写字作画。

做完后,作品还可食用,这一套是专门为孩子打造的糖玩具。

大大的增加了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

[我当年学习,要是有这些东西,怎会连个举人都没考上?]

有几个富家子弟跟着一起连连点头。

到了时间也确定没有人再来就将众人请到了拍卖厅。

[感谢各位贵宾的到来,鄙人才疏学浅,废话就不多说了。本次拍卖是卖皇家糖艺的三年经营权。同时每年需上交纯利的四成。]

[谢大人只有三年?]

[是的,只有三年,三年后我们会在这里再次拍卖。]

[这再是香饽饽,三年又能赚多少呢?]

刚才还兴致颇高的几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哑了声。

[皇家糖艺的牌匾是当今陛下亲笔所写,商标也是陛下亲自设计,盖有陛下私章。]

大家抬眼互相看看,就算卖陛下一个面子也不可,叫价太低。

[大人开始叫价吧。]

[本次拍卖为暗拍,大家在纸上写上自己心中的价位和名字,为保公平,我们等一下会一一打开价,高者得。]

婢女将纸笔分发下去,见所有人都停笔后收上来。

佩公公唱价。

[王员外五千两白银。]

[张员外一万两白银。]

[林家8000两白银。]

[陈家20000两白银]

人欢喜有人悲,甚至有人庆幸自己没有拍到,直到大家听到。

[冀州谢家1万两黄金。]

陪公公唱价的声音未落,大家深吸一口凉气的声音便起来了。

一万两黄金,也就是说十万两白银,若要三年不亏本,三年的纯利要达到20万两。

[冀州什么时候有了个谢家?]

[这么豪横是那个谢家吗?]

[那个谢家不是一直在南边吗?时候北上了。]

[说谢家从不做赔钱的生意,看样子这下是要栽了。]

[南方毒瘴蛮夷之人到了京城,这富贵地怕是看花了眼。]

[哈哈哈……]

谢家人并没去管这些人如何说笑。

大家离场时发了一些奶糖,软糖,动物小糖果等做了伴手礼。

16

[陛下,臣有罪。]

[噢!爱卿何罪之有?]

[此番拍卖,我本是准备让我们谢家人做个托,把价格抬上去。不曾想叫价太高,直接拍下来了。]

[多少钱你说,朕又不指着这钱发财。]

[一万两黄金。]

[既然拍下来了,这三年的生意就好好做。爱卿,我相信你。]

说完明宣帝就背着手走了。

17

此事一周后,谢家办了外邦使者赏糖宴。

让皇家糖艺的名声彻底打了出去,让那些曾经收到邀请函的世家豪族们悔得肠子都青了。

谢家将服务和,贵族想要拥有独一无二的尊享感的心思,拿捏的非常好。

各种海外订单是纷至沓来。

那场宴会光收定金就不止二十万两白银。

一年的时间,起初的明宣帝给的三千两已经翻了100倍不止。

谢承砚为官不到两年,从从八品现在已升到正六品。

两年的时间,此番故事不过一壶茶就已讲完。

我只能叹一句精彩,其间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18

二月的京城雪还未化。

穿的太厚,一直要坐在考号里九天,人怕是会难受。

穿的太薄,若冷起来,发了病,每年死在里面的也不在少数。

我特意让人做了羊绒的内衬和鸭绒的夹袄。

碳也是选的好的,耐烧无烟。

就算这样,九天后从贡院出来,整个人也蔫巴不少。

休息了两日,人才精神过来就被我赶去赴宴。

皇家糖艺在状元楼包了场,只要是本次会试学员未放榜前可免费吃喝住。

只需为皇家糖艺诗词一首。

我并未告诉他哪些人会中,往往不刻意交际,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他算是酒量极佳,一个月的时间嫌少,会有醉着回来的时候,就算有醉也乖巧的很,从不麻烦人。

今早放榜,我们依旧是睡到辰时起。

刚出门就有人前来打招呼。

[恭喜顾会元,恭喜顾夫人。]

意识到对方在说什么的,我马上拿出金瓜子。

谢家人的规矩,从不让喜字撂地,道喜必有回礼。

看样子,我在书社和赌房里压的银子又能赚不少。

19

殿试当天,我在家里急得嘴角发泡时,他就这么回来了。

放榜前这三天,我时时刻刻盯着他的脸看。

不应该呀,这也才过了三年,明宣帝连自己儿子都不认识了。

放榜当天,贺喜的官员带着状元府前来贺礼。

没认出来吗?不应该呀。

可若是认出来了,他点自己的儿子做状元多少有些不要脸。

上一世是他自己来的京城,还没参加会试就被熟悉的官员认出。

后被带入皇宫,太医帮忙诊治。

身边不少人帮着回忆,慢慢的就找回了记忆。

20

放榜当天,数名学子共聚状元楼。

[顾兄,未去看榜?]

[那些担心自己上不了的才看榜,顾兄定是状元探花之姿,何担心这些?]

[顾兄若是状元,到时候踏马游街探花之姿,比不过顾兄风流俊秀,该如何自处啊?]

[哈哈哈……]

[我中了,我中了,二甲第九名。]

很早就去看榜了,只是挤了半天才出来的霍景文,喘着气上了状元楼。

[恭喜霍兄,可看了一甲有谁?]

[状元:阮璟白,探花:苏承礼,榜眼:柳城建。]

[没有顾兄的名字?]

[阮璟白是谁?未曾听闻啊!]

[我没看见顾兄的名字,林兄和张兄的我倒是看见了。]

他趁着他们道喜的间隙回了家。

[承锦,承锦……]

[王爷,夫人已经应召进宫,你也跟奴家走吧。]

他一脸茫然,不过听说我去了,他也跟着。

20

[你们已经成婚?]

[是的,陛下。官府过了名录的。]

[你可知道他的身份。]

[陛下的第七子,梁王。]

[你早就知道了。]

明宣帝双眼微眯,声音散着冷意。

[我夫君五元登科,不可能殿试没有成绩。只剩下最不可能的可能了。]

[你是个聪明人,但是你是个商户。]

[我愿自请下堂。]

[不可~]

他急匆匆的一路跑来,还不等太监传报,鞋子都掉了一只。

[陛下不可,小锦是我救命恩人,更是我明媒正娶的妻。]

明宣帝看着我们两人带笑点头。

[好,好,好,小德子带璟白去换衣服,会琼林。]

阮璟白见我摆手,便跟着公公走了。

[我只有一个要求。]

[陛下您说。]

[我在位期间,谢家人不可参政当官。]

[陛下,那承砚让他回去?]

[不行,他是我的人。]

[遵旨。]

21

这一世没了,上一世阮璟白九子夺嫡的惨烈。

他回来后对他算是极其偏爱。

琼林宴上宣布了他的身份,将封号改为秦。

文武百官全场哗然,要知道太子都不一定能继承大统,而历代秦王登帝却不在少数。

近日来其他几位皇子,王爷却安静的很。

请问是在家里用功读书,想要参加下一届科举。

虽说他们都是从小太傅国子监教着,但些十几年寒窗苦读,一心只想奔前程的学子来说,学习重心着实有些不同。

我和他住进了曾经的梁王府。

我将谢家在京城的产业,逐步接手打理,也将府里不少人换成了谢家人,自家人用着也安心。

而我们的秦王,接下来的日他比我更是忙碌,日日进宫,从卯时忙到戌时。

不到半月,人都消瘦了不少。

我着实看不过眼,进宫和明宣帝理论。

[陛下这……]

[要不你来教他治国之策和朝臣平衡之术,失个忆,除了读书,把这些全忘了,我不来教你教。]

明宣帝嘴上埋怨的,面上的笑是一直没淡下来。

这些年来,不少人夸大越王朝是马背上打下来的王朝,历代君王能征善战。

刚开始明宣还听得极为高兴,听久了就觉得是那些儒生,讽刺他们是不懂文墨的大老粗。

现在他的儿子六元及第,看那些儒生再如何说酸话。

[您来,您来……]

说完这些我也不敢等他留我,就灰溜溜的回去了。

第二天叫来承砚,取了五万两白银送过去。

[姐,向来都是皇上送臣子礼。]

[礼轻情意重,送些礼进去,陛下教他也上心些。]

一箱箱白银抬入了明宣帝私库,他一个高兴,每天晚上把阮璟白留到亥时或子时。

22

一年后秋闱。

往年,明宣帝开射头彩,一般都是准备鹿啊,或者一只狼。

今年外国使臣进贡了一只白虎。

高大威猛的样子明宣帝很是喜欢,但白虎野性难驯。

每次明宣帝一靠近,白虎就冲他龇牙。

明宣帝一气之下就准备拿白虎做头彩。

众大臣一致反对,这猛虎本就难训,脱了笼子更是无法预料,若是伤了龙体,无人敢担责。

可明宣帝已年至六十,随着他岁数渐长的是他的倔劲,谁说都不听。

如此,就有了当下这一幕,白虎出了笼子,谁都不看直往明宣帝这边扑。

明宣帝的马跟着他征战沙场,虽然对此一点都不怵,可速度定不猛虎。

很快就被咬伤了后腿,身形不稳,明宣帝被摔下马。

猛虎看着摔下马的明宣帝,像是在玩弄玩具,一改刚才的凶猛姿态,一步一稳的向他逼近。

电光火石间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众人在旁吓得大气都不敢喘,更是没人反应过来前去救驾。

猛虎距明宣帝不足一米时,三只羽箭从明宣帝身后飞出,直中猛虎的双眼和嘴巴。

轰的一声,猛虎倒地,众人才敢喘息。

明宣帝被众人拥着回了皇宫,当晚便发了高烧。

众太医皆看了,却无结果。

到了后半夜,甚至开始出现了癔症,嘴里说着模糊的话。

大家都生怕他就这么崩去了,连夜将在京城的皇子公主宣进皇宫,在殿外跪了一排。

第二日,明宣帝睡了一夜,发了一身汗,就这么醒来了。

他自己下了床,出了门,看在外面跪着的儿子女儿和众多大臣。

还有什么不懂的,大家都在等他的遗言呢。

看到这场景,他真的是被气笑了。

听见笑声,大家抬眼对上走出门的明宣帝。

看着也不像有什么问题,甚至更加精神矍铄了。

大家不敢多说什么准备纷纷离宫。

[既然大家都在,小德子宣旨吧!]

全德公公,跑去御书房,回来时手拿明黄色圣旨。

清了清嗓子,站定在众人前。

[奉  天承运 ,皇帝   诏曰:

兹有皇七子阮璟白,聪明睿智,得才兼备,宜承大统。朕承慈谕,特册封为太子,以示皇恩浩荡。钦此!]

[都退了吧,一月之后进行册封大典。]

23

一月后,我作为他唯一的妻,同他一起入住东宫。

明宣40年,明宣帝宣布退位,称太上皇。

阮璟白做太子的第三年,正式称帝,改号为璟承,天下大赦。

相比于上一世相比于上一世登上大宝之位,他已是不惑,如今阮璟白不过二十有五,正是少年。

上朝第一天,众大臣就跪求皇帝,开选秀女,充盈后宫,早立皇后。

[谢氏一介商户女,怎可谓后?]

[让秦尚书八岁的孙女进宫为后可行。]

秦尚书闭嘴。

[陛下子嗣不丰,国怎可定啊?]

[岑副将,听闻你第23房妾已有孕三月。虽然年过花甲,威风也不减当年啊。要不皇嗣你帮我生?]

这下无人再敢言语。

[你一个个都很闲是吧?接下来一个季度盘点一次政绩,无功便是有过。连续两个季度无功者,罚俸三月,一年无功者降半职。有过者,因过论处。]

[陛下不可啊!]

[有什么不可?你们不做出功绩就想拿月俸,想要升官发财,哪来的道理?拿的月份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交的税银,收了钱不干事,更是哪来的道理?]

[不服别和我辩论,跟百姓去辩论,看他们愿不愿意拿自己辛辛苦苦从地里刨来的钱养你们这些酒囊饭袋?]

阮璟白瞟了一眼刘顺公公。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未落阮璟白就快步回了寝宫,换下朝服,前来寻我。

[承锦,我跟你讲真的是太累了……]

[哥,注意点,都不像了。]

[没事,我做了七年他,可以说我现在比他还像他。而且太上皇和承砚出海外寻,一时半会都不一定回来。]

[上个月他写信来说,他被外国人嘲笑,不会说外语,说是要把那个国家打下来,让他们说国语。你给他拨了五万两金!]

[我让谢承礼他们陪着去了,在族里他们就是玩军事,火器厉害的,不愿意经商走政治,干点有用的事也是好的。]

三哥向来都是这样,只做自己认为有用的事。当年跟他说,让他假扮阮璟白,我还没开始劝他,他就答应了。

经商之才上,其实他不比我弱,但是他就认为读书于他来说更重要,无心争什么族长。

夺嫡也是,以前我以为他不爱争斗。

后来他同我说这样的身份可以让他做更多利于族里有利于天下的事。

24

登基第一年,他罢了很多人,封赏了很多人,抄了很多人,国库充盈。

登基第二年,他迎娶苏太傅嫡女为皇后。

我哥后期再未开设过选秀,只有苏皇后一位妻子。

她们二人嗣有二子一女。

璟承五年正式改国号为华越,从此,历代再未改过国号。

25

华越十五年,太上皇驾崩于明宣殿。

早在三月前,太上皇就感觉到自己要不久于天命。

赶忙坐船回国,想要落叶归根。

他去世前只将我一人留于房中。

说了很多骇人听闻的话,我不敢记住,也不想记住。

有一句话,他紧紧抓住我的手,一定要让我答应。

看着他一直散不去的那口气,我终究还是点了头。

[大越王朝终究会被时代的滚轮碾碎,但无论如何,你务必要保住它。外邦蛮夷不可欺,我大越子民。]

[好,我答应。]

看着他释然地吐出了那口气,也散开了,握紧我的手。

我眼泪止不住的流,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是自私的人。

到头来才发现,越是在高位的人,越不是在为自己而活。

25

太上皇去世后同年八月,我因病假死,出宫。

我哥登基后,我在外面和谢羽泽他们创办了商会,开设了银行体系。

商会开设第十年收益稳定,和皇家共同创办社会福利供养体系。

我出宫后更是将商会的规模扩大。

开设三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全国扫盲。

对于国际问题上,我们只是一个字买。

要出售土地,我们买,要出售矿产资源,我们买。

四处招收人才,你们国家信奉宗教,不允许你们搞科学研究,来华越国。

福利好,工资高,人民尊重。

如此发展之下,华越国190年,世界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越国进行军事演练,一枚氢弹投入一个无人岛,戚薇丽让西方所有沿海城市受到了七级以上地震和十米以上海啸。

整个战场瞬间哑火,不到一个星期,所有人签订停战协议。

我华越国就是这么热爱和平的国家。